2014年的夏天,广州白云机场的出发航站楼,6个少年和1个未成年人在欢快交谈。一段未知的旅程即将展开,下一站,纽约。虽然都未曾踏出过国界线,但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紧张不安,大脑里滚动着的是想象中纽约的光鲜亮丽。6年之后的今天再回看,当年这个由Chuck组织的游学团,改变了他们生活原来可能的道路。
在咖啡机安装之前,LOCK CHUCK的前身是一个英语教育工作室。好奇于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的灿烂花火,我们尝试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引领学生置身于文化差异。一个简单的想法在那时萌芽:在年轻一代的心里播撒一粒好奇的种子。假以时日,用耐心浇灌,它一定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运动精神
纽约夏日游学营是当时教学日程的一部分,置身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和欣赏文化差异。无论想象有多大胆,初到纽约,眼睛所及之处总超出了想象:笔直的街道,黄色的出租车,在头顶上横跨的大荧幕。生怕错过哪怕一秒去感受这座城市澎湃的心跳,每一天,我们起得比太阳更早。纽约客的一天从晨跑开始,沿着大道,直达中央公园。在地图上画了大大一圈的纽约客,手握一杯咖啡,大步流星地往办公室赶。“像一个当地人一样去探索”是我们的旅行信条。第三天,我们也换上跑鞋,加入到晨跑大军当中,大踏步与曼哈顿一起律动。
还记得在昏暗破旧的地铁站里遇到的一个头发蓬松微卷的年轻人。当我们从锈迹斑斑的金属步梯小心翼翼地走向站台时,他一屁股跳起来,坐在金属步梯的扶手,张开双臂,像小鸟扑腾着翅膀一般,呲溜一下滑下来。相机举起,准备定格这一个动感的瞬间,他突然回头,比划了一个胜利的V字手势,脸上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和大大的微笑。
曼哈顿一直奔跑,它的运动精神延展到滑板上。宽阔平坦的人行道给滑行者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有一些甚至穿着刚被熨烫得整整齐齐的西装。坐在联合广场,当滑板少年发现了我们崇拜的眼神,伸手过来,拉着我们踏上滑板体验一下。第二天,我们径直钻进一家户外运动商店,购买了一块滑板(6年后,它仍旧陪伴着我们,甚至在我们店铺的门口有一个专属的“停车位”)。那天我们一直手提着滑板,发现任何一个人流较少的地方,就踩上去,磕磕绊绊地在纽约学会纽约客的日常。
大熔炉
是出生在纽约的人才叫纽约客还是生活在纽约的人叫做纽约客?纽约是一座大熔炉,从不抗拒任何新奇和不同。盘根错节中交织出异常复杂的文化奏鸣曲,难以分清先来后到。走进这座熔炉的人,也很难不被烙上纽约的印记。第一次的纽约探索激发了心里一个持续不断的声音“我也想成为纽约客,和他们一样酷。”回顾一路以来创业的历程,纽约一直就在我们背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我们logo的字体灵感来自于纽约地铁标志性的标示系统,加粗的线条,简单明快。纽约从不停步的运动精神早就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当中,在设计logo图形的时候,一个闪电的图形符号跃入脑海。黑白配色以及三维立体线条的构图,和我们喜欢的纽约一样,动感,充满能量。
店铺里还隐藏了很多向纽约致敬的细节。比如入口上方的墙旗,这是我们十分喜欢纽约的另一个元素。从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到高级精品店到街角小酒馆,到处飘扬着店名的旗帜。在广州,由于极少有品牌选择墙旗作为招牌,导致很难买到墙旗的旗杆和配件。无法找到现成的,我们就自己设计、制作。我们从相册中翻出一张张纽约墙旗的照片,仔细分析它们精巧的结构和设计,临摹出设计图,交给本地的铁匠为我们特制一副墙旗系统。
纽约对我们的影响,绝非仅仅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看世界态度。这座星球,本应没有陌生人。第一次去纽约,我们的英语能力仍旧受到限制,却没有感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纽约客们总会用纽约式极具感染力的热情接纳我们成为他们的一员,纽约的精神如同接力棒般传递。
走在路上,一位年轻人突然窜出来,问:“你看起来很酷,你的鞋子哪里买的?”。坐在咖啡店,一对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轻松地和我们搭讪。当知道我的名字是Chuck的时候,老奶奶说:“我丈夫的名字叫做Charles,我们都叫他Chuck。让我猜一下,你的名字也是Charles对不对?”排队在帝国大厦观景台,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夸张却又真诚地和我们打招呼:“欢迎你们,我的中国朋友。”横过马路,手握一杯刚买的smoothie,一个正在巡逻的警察向我们点点头,随意地说:“你手里那杯是Avo Shake吗?那是我最喜欢的味道。”我们没有想到一个全副武装,尤其威严的警察会与我们闲聊,过了几秒我们才反应过来,笑着说:“Yes, have the best day!”
相册当中的5000多张关于纽约的照片并没有被经常回顾。但照片定格的每一个脸孔,都证实了在纽约我们是如何被一个个陌生人款待。我们是被爱的。
纽约爱我们。我们更爱纽约。我们爱纽约的方式是把手中的接力棒传递给更多的人,欢迎他们像我们一样,变成一个纽约客。在纽约我们收获到最多的是灿烂的笑容,也因此学会放下戒备,把棒棒的微笑辐射给更多的人。在LOCK CHUCK,客人轻易变成好朋友,每次见面,我们总会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们最年轻的好朋友是3岁的小Joseph。他总会从他爸爸的车里跳到我们的怀里。我们喜欢把滑板放在他面前,扶着他的小手,教他踩上滑板。他也总会叽叽喳喳地告诉我们天马行空的故事,像音符一样在耳边回响。
Echo是我们另一位由客人变成的好朋友。她在一个备受尊崇的奢侈品牌工作,也因此,她需要经常往返巴黎。每一次疲惫的长途飞行回来,她总会给我们带来旅途中搜罗到的当地特产:海盐、芝士、葡萄酒、香料等等。她总说,我们的笑容和阳光一样,见到它们,就见到了希望。我们也从来不掩藏对Echo的爱,重逢的开场,一定会是拥抱和贴面致意。
自第一次纽约之旅之后,每年我们总要往返纽约两次。探索越多,越爱纽约。当决定把LOCK CHUCK变成咖啡店,让更多观众感受到文化交汇的魅力时,我们再一次飞赴纽约,和我们咖啡豆的合作商Irving Farm的朋友见面。Irving Farm是纽约一家标志性的精品咖啡烘焙商,他们烘焙工厂位于纽约的哈德逊山谷。Mayita是当时Irving Farm的代表。她的爸爸妈妈在萨尔瓦多拥有一座咖啡农场,生产的咖啡豆同时也供应给Irving Farm。第一次去纽约,我们就成为了Irving Farm的粉丝,还与Mayita成为了朋友。当知道我们想要把喜欢的Irving Farm带回中国,让更多的朋友品尝到地道的纽约味道时,她比我们更加兴奋,专门带领我们参观了她们的工厂,详细地讲解她们是如何全世界范围内与农民建立直接的联系,选择优质的咖啡豆,如何在本地少量烘焙,如何制作一杯好的咖啡,发挥咖啡豆最大的风味。地道的纽约味道,是咖啡味,更是人情味,蔓延在重洋之外的广州。
文化先锋
纽约引领着文化发展。纽约的精彩展览,让我们眼界大开。2015年,因为在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一个探索过去一个世纪中国文化是如何启发西方的服装设计的特别展览《中国:镜花水月》而专门前往纽约朝拜。展览当中出现的中国元素对于我们来讲是如此的熟悉,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深深震撼于新的表达下熟悉的符号所呈现的不一样的美感。伟大的作品怎会囿于地域?国际化的融合难道不会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生?这次展览让我们重新欣赏自己的原生文化,也尝试着把寰宇探索中塑造了我们性格的文化与之融合、交汇。
从开放至今,我们内部的陈列做了多次的改变。但无论如何调整,总有一个书架,放置着我们喜欢的文学作品。对于阅读的热爱始于纽约。在中央公园的草坪,在华盛顿广场的长椅,在奔驰着的地铁列车,在Strand Bookstore,我们深深地被那些专心致志的阅读所感动。书籍是发自内心被热爱的,人类文明的光芒在纽约持续闪耀,点燃的火把一代又一代传承。我们仰望着光芒,接过火种,带回广州继续发亮。每年9月,我们都会举行一个“重返校园”的活动,这个活动的起源正是我们想要把纽约感受到的对书籍的热爱和知识的力量扩散给更多的朋友。
独一无二
无论我们去过了多少座城市,纽约一直都高居心中神龛;当年好奇地探索美国文化的6位未成年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如今在美国顶尖的高校攻读学位,更深入地探索文化差异。很难说得清这样的选择和当年的纽约探索有多大关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那次的纽约探索之后,他们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学习、研究纽约6年,纽约的精神已经和LOCK CHUCK的各个细节缠绕在一起。我们尊崇的纽约特色也渐渐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现在再去回答这个问题:纽约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我想答案应该是既潮流,又充满魅力地友好。LOCK CHUCK咖啡店在成立的时候,我们在品牌下面加上过一行标语“自豪地作为城中至潮至友好的咖啡店。”回首一看,这,绝非偶然。
有趣的背后
在编辑这一期的推送时,我们在想用什么配图最合适。咖啡师颜子谦自告奋勇。他从这些年来在张纽约拍摄的5000多张照片的相册中精选了一部分,用拼接的方式重新呈现。他从来没有去过纽约,但纽约已经启发了他。
—
#IsLCCool“LOCK CHUCK酷不酷?”是我们全新的一个推广项目。在其中我们向大家分享背后的点滴细节。本期故事由Emily Thomas 和 Chuck 一起讲述。视觉效果由咖啡师颜子谦统筹。IS LOCK CHUCK COOL? is a new campaign featuring stories behind the scenes. Story editing by Emily Thomas and Chuck. Visual effects by Ziqian Yan.